摘 要: 为破解宁夏中部干旱带缺水难题,宁夏水利厅提出了固海扬水工程泵站“6+1”增流改造,即增加渠首泵站 流量 3.8 m3 /s。为了解决后续梯级泵站增流的问题,采用双吸离心泵叶轮交替加载技术对后续泵站叶轮进行改进设计, 并针对固海扬水工程长山头和大柳木泵站两个型号共 4 台机组进行叶轮的试验改造和运行。结果表明,长山头泵站和 大柳木泵站双吸离心泵叶轮应用交替加载技术改进设计后,机组流量均满足泵站增流设计的流量要求,水泵效率分别提 高了 13.6%和 5.4%,泵站装置效率分别提高了 9.2%和 2.4%; 现场的试验水泵和电机均运行正常,而且振动及噪音均小 于未更换增流改造叶轮的水泵机组,水泵运行平稳,叶轮进口无明显汽蚀。研究成果为解决固海扬水工程增流改造提供 了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也为其他泵站的改造提供了参考。
引 言
双吸离心泵具有扬程高、流量大、空化性能好以及无轴向 力等特点,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中,特别是在高扬程的提水 灌溉泵站中,70%以上的泵站均采用双吸离心泵[1-3]。但目前灌溉泵站的双吸离心泵普遍存在装置效率低、机组压力脉动和振动大等问题[4],严重影响泵站机组的稳定运行和灌溉效益的 发挥[5]。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外尚未有针对双吸离心泵特 点而专门建立的叶轮水力设计方法,双吸叶轮往往采用单吸叶 轮的水力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实际上,双吸叶轮的流态与单吸 叶轮有很大不同,双吸叶轮轮毂隔板两侧的水流在叶轮出口处相互撞击,导致双吸叶轮出口处流态异常复杂[6-8],从而导致双 吸离心泵内部流动复杂,水力损失大,压力脉动成分复杂,幅值 高等特点[9,10]。
中国农业大学王福军等人针对双吸离心泵的内部流动特 点,提出了双吸离心泵叶轮交替加载设计方法,该方法设计的 双吸离心泵叶片载荷曲线具有盖板前加载、轮毂后加载的混合 加载,以及双吸离心泵叶轮在轮毂两侧交错布置、出口边正向倾斜等特点,有效地改善了双吸离心泵内部的二次流以及叶轮 出口的“射流-尾迹”,基于该方法所研发的双吸离心泵,具有 好高效率高、高效区宽和压力脉动低等特点[11,12]。
1 应用背景
为破解宁夏中部干旱带缺水难题,宁夏水利厅提出了固海 扬水工程泵站“6+1”增流改造,将固海扬水工程渠首泵站由原 5 台运行、2 台备用的“5+2”运行方式调整为 6 台运行、1 台备 用的“6+1”运行方式,增加上水流量 3.8 m3 /s,配套对后续的相 关梯级泵站机组、干渠及水工设施进行改造。实现泵站增流, 有更换或增加机组以及扩建厂房的“大改”方案和更换叶轮、调 整机组运行方式的“小改”方案。“小改”方案是从泵站机组运行方式、水泵叶轮技术改造上挖潜提升供水能力,投资较少。 但采用改造叶轮提高机组流量的“小改”方案时,受到机组配套 电机功率、水泵汽蚀、电机以及轴承温升等因素的限制。本文 分别针对固海长山头 KQSN1200-M14 和大柳木 1200S32 两个 型号共 4 台机组进行叶轮的试验改造和运行,研究通过仅仅改造机组叶轮的形式来增加泵站整体流量的可行性。
长山头泵站为固海扬水工程第三级泵站,设计流量 18.7 m3 /s,净扬 程 55. 34 m,总 扬 程 58. 6 m,安 装 7 台 型 号 为 KQSN1200-M14 和 2 台型号为 KQSN800-M10 的双吸离心泵, 共 9 台机组,其配套电机功率分别为 2 500 kW 和 1 400 kW。 本文针对 KQSN1200-M14 进行叶轮改进,该水泵设计流量 3.06 m3 /s,扬程为 58.6 m。分析表明,叶轮改进后,机组运行流量需 达到 3.19 m3 /s 才能满足固海扬水工程泵站“6+1”增流改造的 流量要求。
大柳木泵站为固海扬水工程的第四级泵站,设计流量 17.2 m3 /s,净扬程 29.92 m,安装 7 台 1200S32 双吸离心泵。水泵设 计流量为 3.09 m3 /s,扬程 32.3 m。分析表明,叶轮改进后,机组运行流量需达到3.3 m3 /s 才能满足固海扬水工程泵站“6+1” 增流改造的流量要求。本文针对固海扬水工程泵站“6+1”增流改造项目,利用双吸离心泵叶轮交替加载技术及设计方法,对固 海 长 山 头 KQSN1200-M14 和大柳木 1200S32 两个型号的双吸离心泵叶轮进行优化改进设计,使机组在满足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 增加机组的过机流量,从而达到泵站增流的效果。
2 基于交替加载技术的固海双吸离心泵叶轮
改进设计
根据增流规模及泵站机组运行方式分析,长山头泵站水泵 设计流量由 3.06 m3 /s 增加为 3.19 m3 /s,大柳木泵站水泵设计 流量由 3.09 m3 /s 增加为 3.3 m3 /s。根据目前两个泵站的实际 情况,选择了长山头泵站 1号和 5 号水泵、大柳木泵站 4 号和 9 号水泵进行增流改造和试验运行。根据文献 6 中提出的双吸离心泵叶轮交替加载技术,本文在原有长山头 KQSN1200-M14和大柳木 1200S32 双吸离心泵泵体的基础上,对其叶轮及叶片进行交替加载设计,叶片载荷采用盖板前加载、轮毂后加载的 混合加载模式,叶轮采用轮毂两侧交错布置、出口边正向倾斜的结构形式[9],同时为了提高水泵的扬程,在原有泵壳的基础 上,对两个叶轮适当地加大叶轮外径和叶轮出口宽度,分别优化改进设计得到两个型号双吸离心泵的新叶轮[13-15],如图 1 所示,叶轮的基本参数如表 1 所示。
完成叶轮改进设计后,采用双相不锈钢铸造,加工时对叶 片进口边做修圆、对铸造棱角做倒钝处理。叶轮铸造流道基本 达到了光滑平整,铸件基本没有砂眼、气孔、裂纹等铸造缺陷,并经时效处理后安装在两个泵站的 4 台试验机组中。
3 应用效果分析
长山头泵站试验叶轮于 2017 年冬灌期投入试验运行,大 柳木泵站叶轮于 2018 年春灌期投入试验运行。运行期间,均 按生产需要进行正常调度。每隔 1 h 从后台工作机上读取运行参数,水泵流量通过管道电磁流量计测量,水泵内外轴承温度、 电机内外轴承温度、电机铁芯温度通过设备内埋设的测温电阻测量,电机端电压、定子电流通过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测量,出水管压力通过压力传感器测量。
3.1 长山头泵站试运行效果分析
长山头泵站 1 号、5 号水泵叶轮由传统叶轮形式更换为基于交替加载技术设计的叶轮,从 2017 年冬灌 11 月 15 日开始到 2018 年冬灌 11 月 21 日结束,分别运行了 3 172 h 及 3 137 h。 表 2 为不同水泵的运行统计数据的对比表。
试验水泵流量全年流量为 3.02 ~ 3.70 m3 /s,春灌流量为 3.57 m3 /s,夏秋灌流量为 3.54 m3 /s,冬灌流量 3.18 m3 /s,流量 随运行时间延长和水质泥沙含量增大而衰减,符合水泵一般运 行特性。全灌溉期平均流量 3.50 m3 /s,比新设计值 3.19 m3 /s 高 0.31 m3 /s; 灌溉保证率为 90%时全灌溉期流量为 3.22 m3 /s, 均满足增流设计要求。水泵电机有功功率为 2 502~ 2 811 kW, 全灌期平均功率 2 587 kW,超载 3.48%; 但电机电流低于额定电流。水泵效率达到 86.0%,比对比机组的 72.4%高 13.6%; 泵 站装置效率达到 73.4%,比对比机组 64.2%高 9%?;榈缁酒骄露?73.1 ℃,仅比对比机组 64.7 ℃ 高 8.4 ℃,低于设计的好高温度限制值。
在整个试运行区间,现场的试验水泵和电机均运行正常,同 时振动及噪音均小于未更换增流改造叶轮的水泵机组,水泵运 行平稳。冬灌结束后打开泵盖检查,叶轮进口无明显汽蚀破坏。 3.2 大柳木泵站试运行效果分析大柳木泵站增流改造叶轮调试安装后由 2018 年 4 月 4 日 春灌开始至 11 月 21 日冬灌结束,分别运行 2 547、2 966 h。表 3 为不同水泵的运行统计数据的对比表。
全年运行区间,试验水泵流量为 3.00 ~ 3.55 m3 /s,春灌平 均流量 3.38 m3 /s,夏秋灌平均流量 3.31 m3 /s,冬灌平均流量 3.16 m3 /s。2 台水泵平均流量 3.3 m3 /s,较目前安装的对比水 泵的平均流量 2.83 m3 /s 提高了 16.6%,机组效率提高了 4.4%,装置效率提高了 2.4%。试验机组电机平均有功功率 1 447 kW,超载 3.36%,但电机电流小于额定电流,而且电机轴承内、外侧平均温度升高了5 ℃和 4.4 ℃,但均在安全运行范围内。在全年试运行区间,现场的试验水泵和电机均运行正常,振动及噪音均小于未更换增流改造叶轮的水泵机组,机组运行平稳。冬灌结束后打开泵盖检查,试验叶轮进口无明显汽蚀破坏。
3.3 存在的问题
冬灌结束后打开泵盖检查,发现叶轮出口磨蚀较严重,如图 2 所示,与同泵站对比机组叶轮相比,磨蚀程度差异不大,叶 轮出口的磨蚀的主要原因是 2018 年夏秋灌区间,固海扬水工程所抽送水体整体的泥沙含量高导致的[13]。同时上述分析表明,两个泵站机组的电机存在超功率运行的问题,但电机的定子铁芯和轴瓦温度、水泵轴瓦温度等运行指标均在安全运行范围内,而且试验叶轮的流量较增流改造设 计流量还存在一定的余量,可以适当地切割试验叶轮,将电机 功率控制在额定功率之内。
4 结 语
针对固海扬水泵站“6+1”增流改造项目,本文采用双吸离 心泵叶轮交替加载技术对长山头泵站和大柳木泵站叶轮进行增流改造设计,经过 3 000 h 左右的现场实际运行,结果表明:
( 1) 长山头泵站和大柳木泵站双吸离心泵叶轮应用交替加 载技术增流改造设计后,机组流量均满足泵站增流改造设计的 流量要求,水泵效率提高了分别提高了 13.6%和 4.4%,泵站装 置效率提高了 9.2%和 2.4%。
( 2) 应用叶轮交替加载技术改进设计后,现场的试验水泵和电机均运行正常,同时振动及噪音均小于未更换增流改造叶 轮的水泵机组,水泵运行平稳,叶轮进口无明显汽蚀。
( 3) 针对叶轮出口磨蚀较严重的问题,建议对水泵口环、叶片出口、叶片进口等易磨蚀部位喷涂碳化钨涂层,增加水泵耐 磨性能。同时在后续的叶轮增流改造中进一步提高水泵叶轮制造精度,增加叶轮表面光洁度,减少水力损失,提高水泵效率 和抗汽蚀性能。
推荐资讯
- 计量趋势2016年专注于延长仪表使用寿命与保2016-02-26
- 轴向耐震点接点压力表YNXC-100ZT/YNXC-150Z2018-11-21
- 阻旋式料位计2015-11-25
- 压力传感器最常见的原理是根据传感器类型来2016-02-23
- 锅炉检验中安全问题及主要有效策略研究2018-11-26
- 耐震电接点双金属温度计2015-11-22
- 数显气体流量计LWQ2018-11-23
- 便携式无纸记录仪R10002018-11-23
- SC-LD54雷达物位计2015-11-26
- 智能旋进旋涡流量计2015-11-17
- SCLZB-()D系列玻璃转子流量计2015-11-17
- 磁致伸缩液位计2015-11-20
- 特种燃料油专用椭圆齿轮流量计2015-11-18
- 为什么过程仪表必须抵抗环境的腐蚀2016-01-06
- 大口径椭圆齿轮流量计2015-11-18
- SC-YBS-WB精密压力校验仪2015-11-24
- 锅炉汽包智能光电双色液位计2015-11-26
- WR系列化工专用热电偶2015-11-20
- 智能操作器2015-12-02
- SC-LD95高频雷达料位计2015-11-26